MENU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一、学院招生专业类、所含专业方向及招生地点一览表

学院名称

专业类

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备注

招生地点

北京

保定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类

法学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公共管理学类

行政管理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网络与新媒体

网络与新媒体

2022年新增专业


公共管理类(社工)

社会工作



二、学院风采

1.学院简介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是一所综合性学院,共有4个大类、5个本科专业,即法学类方向招生的法学专业,公共管理类方向招生的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2个专业,社会学类的社会工作专业,以及新闻传播类招生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法学、行政管理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各专业在北京校部和保定校区(法政系)分别招生,实行两地实质一体化办学。

2.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专任教师90人,教授14人,副教授5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9人,教师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省管专家、河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河北省中青年社科五十人工程专家、河北省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河北省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专家、河北省典型法治人物、河北省开展法学研究和服务法治实践领军人物、河北省师德标兵、河北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河北省普法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得者。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26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比例为74%。

3.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1个能源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法学与公共管理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硕士(JM)、公共管理硕士(MPA)、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诉讼法学为省级重点学科。

4.教学科研

学院拥有国内唯一一个以能源发展为研究对象的省部级文科研究基地——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区域法治与司法治理研究中心获批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与华北电力大学共建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法治研究基地、中国老龄委授牌的全国首批老龄科研基地也依靠本学院设立。学院充分利用人文社科基地的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平台,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学院拥有教研室7个,研究所16个,实验室8个,学生实习基地22个,省部级研究(创新)基地2个。学院着力加强师生科研能力提升,近5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北京社科基金、河北省社科基金等项目近100项,纵横向经费累计达到5000余万元,出版专著80余部,出版教材近20部,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0余项,向有关部门积极提交研究成果,成果得到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商务部、国家能源局、司法部、民政部、北京市市委市政府、河北省省委省政府等部门的认可或采纳。学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服务北京市“回天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成立“回天治理研究院”,创办“回天治理论坛”、“未来回天论坛”,打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政策咨询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平台。学院成立雄安新区社会建设与司法保障研究院为雄安新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研究成果获得河北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多次。

学院实践“互联网+教育”的网络开放教育理念,积极打造在线课程,已上线在线开放课程5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学院承担了学校大部分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工作,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培养方向,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出一条培养既通晓能源电力行业知识又拥有专业技能人才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培养模式。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力能源行业、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三、专业特色

(一)法学专业类

1.人才培养

本专业秉承“学术为天下之公器,法律以明理为己任”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际需要,培养德才兼备,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质量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熟悉国际规则、特别是具有能源电力相关行业法律研究与实务能力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卓越法律人才及后备力量。

法学专业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形成了具有华电特色的“德法兼修”、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课程设置体现理论和实践并重、法学知识和能源电力基本知识兼备的特点。在开设宪法、法理学、中国法制史、民法、刑法、经济法、商法、知识产权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法律职业伦理等法学核心课程的同时,开设了合同法、证据法、法律文书写作、国际贸易法律事务、国际金融法律实务、国际投资法律实务等专业课程,以及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司法社会工作、网络与电子商务法、人工智能与法律、数据法学等交叉学科课程。同时,为服务我校能源电力行业特色的要求,本专业开设了电力法、能源法、电力监管法、电力企业法律实务等法学专业能源电力方面的专业课程。此外,开展电厂认知实习、民事庭审见习、刑事庭审见习、行政庭审见习、司法实务见习、国际商事仲裁模拟、法律咨询、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等多种类型的法学实践环节。

本专业重视学生参与法学专业竞赛和职业技能培养。法学专业拥有设施一流的模拟法庭,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智慧法庭”庭审系统,法学专业学生在省市级模拟法庭大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在全国“挑战杯”及首都 “挑战杯”、全国“学宪法讲宪法”等多类比赛中多次获得特等、一、二等奖等奖项。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近五年司法考试(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学生的一次通过率保持在30%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化,学校与国外多所知名院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交流,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读期间参与各种各类涉外交流项目。

2.就业及深造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7%以上。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七大电力央企等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科技公司、银行、公、检、法机关及其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工作。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有:(1)在电力企业从事法务工作。如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国家能源集团、大唐集团、浙江电力等电力企业。(2)到政法机关从事审判、检察、监察、侦察等工作。如河北高院、天津高院、北京法院系统(如海淀法院、昌平法院、昌平检察院、房山法院、朝阳法院、顺义法院等)、海警、公安系统等。(3)到政府部门从事法制研究和执法工作,如证监会、江苏证监局、北京市大兴区城市综合执法部门等。(4)到律师事务所、企业等部门从事法律执业工作。如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网、京东集团等。近三年平均毕业生深造率为34%,保研率为9%,出国率为10 %。

(二)公共管理专业类

1.人才培养

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工作的需求,本专业类培养从事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并具备治国理政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根本任务。能在党政机关、电力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管理岗位工作,具备品德优良、身心健康、高度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力,熟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掌握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备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实务技能和基本素质,并具有电力行业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方面的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管理人才。

该专业类学生入学第一学年不分专业,统一设置基础课程、大类专业通识课程,第三学期开始分专业培养,采用“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四位一体”的三全育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构建“1+N”导师制工作机制,面向学校驻地区域治理实践,以教学改革为抓手,以师生两方为主体,依托学校、政府和社会协同育人,探索以理论教学体系为内核,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中坚,以教学科研融合体系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改革,突出课程思政和实践教学,实现师生共同成长,逐步形成了“两方三域四突出”的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推动育人与科研相融合。推动教学内容转向“理论+实践”,教学方式转向“师生共同探究”,师生关系转为“知识的合作伙伴”;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开展课程现场教学、专业实习、创新创业训练、志愿服务、毕业实习,把学生培养的“根”扎入实践沃土中,适应 “知识在应用的背景下生产和传授”的新要求;依托“学党史 进社区”师生支部与社区支部携手行动、课程现场教学、实践教学及志愿服务培育,培养师生的家国情怀和公共精神,突出课程思政的元素。

2.就业及深造情况

近年来,本专业类毕业生大多数在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高校工作。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有:(1)在各级政府机关中从事领导、组织、协调、沟通等管理或事务性工作;(2)在社会组织、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组织行政与人员管理;(3)在电力企业及其他工商企业从事行政文秘、办公自动化、公关协调等工作。如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工商管理局、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国家电网、浙江电力集团、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近三年毕业生平均深造率为35.72%,出国率为10.21%。仅2001年就有300多名学生参与了116项创新创业训练或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优秀奖30余项,师生调研成果共获得中央领导人8次批示,2021年有保研资格的学生全部成功保送985高校读研。

(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1.人才培养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整合了广告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上新增的教育部备案的新专业,旨在面向互联网、移动媒体、网络电视、新闻出版等新媒体行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及媒介素养,能够胜任网络新媒体行业及传统新闻行业核心业务的实务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在媒介内容策划、新闻采编、融合报道、信息产品设计、新媒体产品开发、网络应用设计与开发、互联网媒介运营、舆情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本专业人才培养采取校企共建模式,校内专业导师授课与传媒企、事业单位一线兼职导师指导相结合,建立“双师教学+跨学科融合+项目实训+大赛检验”的培养方式。利用集中实践课程,实践基地培养、各类国家级学科竞赛在真实项目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推进专业建设。

本专业突出新媒体实务技能培养,重点建设了摄影(像)实验室、虚拟演播室、多媒体机房、VR实验室、印前实验室及校园电台、网站、各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训。拥有广播级采、编、播、录设备、印刷设备共320余台套实验设备,总投入740余万元。与多家中央级新闻单位以及互联网头部企业共建校企实践基地。建设校外传播实践教学基地11个,着重培养学生数字信息传播的实务技能,向中央及地方新闻单位及互联网企业输送紧缺人才。近五年,原广告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获得国家级奖励20余项、省部级奖项102项。

专业开设传播学概论、融合新闻学、媒介融合报道、电子商务、新媒体营销、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分镜头脚本创作、场景设计与制作、插画创作与绘制、新闻摄影、商业摄影、数字媒体技术、移动应用设计与开发、网页设计与制作、视觉媒体设计、新媒体UE设计、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视听语言解读、短视频策划与创作、非线性编辑、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等核心课程。

2.就业及深造

本专业及相近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主要为能源电力企业,互联网企业、移动媒体、网络电视、各级传统或网络新闻传媒单位、传媒公司、广告公司、新媒体研究机构、垂直领域各行业。本专业及相近专业入职单位包括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腾讯网、字节跳动、百度、爱奇艺、奥美广告、电通广告、国家电网、中国联通、建设银行等。用人单位普遍对已毕业的广告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认可度高,对毕业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给予了较高评价,总体满意度达到96%以上。

本专业及相近专业学生深造率保持在51.8%左右,出国留学、国内攻读硕士学位学生日益增多。留学学校有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大学、迈阿密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皇家艺术学院、利兹大学,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墨尔顿大学、昆士兰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汉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院校多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知名大学。

(四)公共管理类(社工)

1.人才培养

社会工作专业旨在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国际视野、专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在司法、民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政府机关,高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以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工作机构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社会评估与预测等工作的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社会工作专业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在课堂学习的同时以导师制的形式带领学生一方面接触科研项目,使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和一套完备的解决问题的思考逻辑与方案。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未来的研究生学习,并具备科研团队的领袖能力。另一方面导师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与专业实习,了解政府机关、社会组织的运行逻辑和工作特性,能够使学生在学业阶段较早接触社会,为就业和发展做好准备。

社会工作专业以分类培育为培养特色,在学生接触一段时间的相关专业知识之后,根据学生的深造意向为学生规划未来的考研方向,包括人口、心理、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等,按照不同方向规划院校和专业,同时培育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选择就业的学生根据学生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不同意愿安排学生实习实践。专业开办的育鹰计划与领袖训练营支持同学们斩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和成为卓越的政治领袖。

2.就业及深造情况

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自2004年招生以来每年招生人数在25人左右,自2017年以来成倍扩招,目前已向各个高校及用人单位输送毕业生14届,培养质量较好,学生考研率保持在40%以上,考取院校多为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一流学府,也有部分同学选择出国留学。2016-2020年在校学生获省部级奖励139项,发表CSSCI及以上级别论文20篇。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单位集中在公务员、国有企业、银行等单位,2016-2020年,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


四、联系方式

1.学院网站链接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校部):

https://law.ncepu.edu.cn/

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保定校区):

https://dlp.ncepu.edu.cn/

2.学院联系电话

010-61773364(北京校部)

0312-7525172/5168(保定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