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学院招生专业类、所含专业方向及招生地点一览表

学院名称

专业类

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备注

招生地点

北京

保定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学类

经济学


金融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工程管理

国家级特色专业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程造价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

国家级特色专业

市场营销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


会计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供应链管理

2021年新增专业



二、学院风采

1.学院简介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始建于195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动力企业经济、组织与计划”专业,该学科专业于1961年整体迁入我校。1997年,由原管理工程系、经济系、电力经济系合并成立工商管理学院,2009年,原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更名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多年来,学院为能源电力行业管理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受到电力行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2.师资队伍

历经春华秋实跨越式发展,如今学院在北京设有学院本部,在保定校区设有1个系——经济管理系。学院现有教职工232人(其中保定75人),专任教师189人(其中保定64人),教授47人(其中保定14人)、副教授91人(其中保定3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38人(其中保定47人),有实验及技术人员6人(其中保定1人)、党政及管理人员42人(其中保定10人),其中有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省部级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师德标兵1人。

3.学科建设

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领域涵盖经济学、管理学两大门类。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技术经济及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硕士学位授权点;“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MBA和“金融硕士”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工程造价(保定)共11个本科专业,各类在校生共6374人(其中保定2406人)。为响应国家的“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战略以及物流业振兴计划,我院从2018年开始在全院学生中选拔优秀生源开办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方向)创新实践班,并于2020年申请新增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自2021年开始招生,为加强对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成立了供应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2022年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碳中和能源管理虚拟教研室”,为学生今后向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教学科研

工程管理和市场营销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北京市优质课程2门、北京市优质教材/课件3部、省部级精品课程3门、北京市教改项目4项、北京市特色专业2个、北京市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单位1个、河北省教育教学创新高地1个、河北省精品课程5门、3篇案例入选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全国决赛一等奖1项、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

三、专业特色

(一)经济学专业类

1.人才培养

经济学类专业包括经济学、金融学两个专业。学生入学第一学年不分专业,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导论课程等。第二学期开始进行专业分流引导,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专业,避免专业申报的盲目性。第一学年结束时进行专业分流,专业分流主要依据各专业分流计划、学生志愿及第一学年学分绩等,于第二学年开始分专业进行培养。

经济学

经济学专业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具有正确的人生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理论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力,掌握电力、能源等相关领域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经济分析方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未来变化,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经济学各个分支学科攻读研究生学位,成为理论研究型人才;熟悉国内外经济现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在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电力、能源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学生根据学校、学院的有关规定完成学业,符合学业授予要求,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经济学专业在开设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还开设了电力市场概论、管制经济学、能源经济学、能源金融、新能源概论、电力经济学等特色课程,具有较强的能源电力特色。

 金融学

金融学专业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系统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和发展潜力,具备经济管理实践能力,了解能源电力行业,能在银行、证券、保险、能源电力等行业从事财务金融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设有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学、国际金融、公司金融、能源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等专业必修课。毕业生去向有就业、留学和读研等多种选择。本专业拥有金融学学硕和专硕学位点,教授兼博导2人,副教授6人,能够为学生的持续深造和就业提供优质的师资。

2.就业及深造情况。

经济学专业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广,能够在电力企业及其他大中型能源企业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政策研究部门、各级政府的能源管理部门、各级银行和金融机构从事能源经济分析、预测和管理等相关工作。近三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近三年平均深造率为50%,深造专业包括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技术经济与管理等专业。

金融学专业近三年平均出国率6.15%,平均深造率约47%,2021年专业深造率列经管学院第一名。考研保研去向除本校外,主要为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等知名高校。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4.97%。毕业生主要在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能源电力企业工作,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宁波银行、国家电网、大唐发电、特变电工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包括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造价三个专业。学生入学第一年不分专业,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导论课程,第一学年末进行专业分流,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专业,避免申报的盲目性,从第二学年开始分专业培养。

1.人才培养

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具备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力,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以及工程技术基本知识,熟悉能源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内容、原则及方法,具有向工程管理相关行业领域拓展深化的能力,能在政府部门、电力企业、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其它建设相关行业等从事建设项目投资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建设监理、投资经济评估及施工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模式为:工程管理专业按照“整合优势资源、分类发展突特色”的建设思路,以“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为目标,依托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新能源电力与低碳发展研究北京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华电集团等理事会单位提供的企业平台,借助信息化虚拟仿真核心技术,打造了以夯实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为核心目标的多学科交叉的工程管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特色为: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是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设置的宽口径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本科专业,已有40年的建设发展历史。本专业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09年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居全国第16位,具有管理学博士学位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以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为主线,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融合。依托新能源电力建设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室、新能源电力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秉承“电力特色、工程实践、科研创新”的培养目标,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法律”、兼具良好人文素养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拥有一支博士化、工程化、国际化、专业方向齐全的高水平专业师资队伍。2010年和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通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与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综合型实践教学平台以及融合建筑信息模型(BIM)、虚拟现实(VR)等前沿技术的实训平台,形成了创新的实操培养模式,建成了“现代多媒体教室”、“VR教学实验器材”、“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学实践教学软件”等虚拟仿真教学资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信息管理理论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良好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复合型人才需掌握系统的管理学基础、必要的经济学知识、计算机互联网应用的先进技能,具备信息系统开发和数据分析能力、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毕业后能在电力系统、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和国家各级管理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咨询服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目标为:

(1)具备良好的理工基础与人文素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2)能够系统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针对所在行业的信息管理领域,尤其是能源电力管理领域的复杂问题,给出相应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的解决方案;

(3)能够跟踪信息管理领域的前沿理论方法和能源电力相关行业国内外发展趋势,具备良好的主动发展意识、创新精神与终身自主学习能力;

(4)具备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工作。

培养模式: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思路是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引领,结合能源电力领域需求和国家“双碳”战略发展目标,针对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能源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信息管理类人才的新需求,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体系。本专业主要专业课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信息学概论、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结构、Web开发技术、数据挖掘、大数据应用、Java语言应用、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多媒体应用基础(信管)、.NET 程序设计、云计算及应用、深度学习及人工智能、企业管理软件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等课程。各门课程面向国家新工科建设目标的要求,通过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辅之以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促进本专业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进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特色:

(1)电力能源为特色,信息技术为核心。专业依托华北电力大学“电力黄埔高校”特色,突出信息管理学科信息技术核心思想,密切响应国家号召,以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双碳”目标落地等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培养方案,滚动打造信息管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专业在开设“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等电力特色信息课程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家能源互联需求的“云大物移智”高新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增设“云计算及应用”、“大数据处理及应用”、“移动商务应用”、“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等高新信息技术优质核心课程。不断滚动修订培养方案。成效:始终保持培养方案中电力模块课程和高新技术模块课程的高比重,保持专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优势。

(2)教育教学为要义,科研项目为基础。专业秉承“育人为本,通过教学启发学生个人科研兴趣”为要义,在教学中以科研项目为基础,有机地进行教研结合,引导学生科学创新能力。专业先后依托“能源互联网电力与信息深度融合的风险元传递理论”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纵向以及横向课题100余项为基础,巧妙引入到专业课、实践课、毕业论文选题以及大创选题中,增强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成效:近3年信管专业学生获北京市本科优秀毕业论文4项,共发表30余篇论文,申请专利11项,在各类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40余人次。

(3)教材教改齐建设,产学实践相结合。紧密链接“专业课程-电力特色-高新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结合教改项目,自编具备能源电力特色的系列优质教材,并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在实践上积极与电力企业、阿里、腾讯等公司开展大学生双创项目,实施校企合作培养,使得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学习阶段就接触到企业实际需求,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还拓展了学生就业渠道。成效:专业近3年获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资助,更新出版教材4本,每年毕业生实习全覆盖,通过实习直接签订合同每年不低于5人。

(4)国家级虚拟平台,国际级合作办学。专业不断深化整合信息虚拟实验资源,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为依托,通过“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电力负荷预测系统”、“信息管理专题”等实践环节,加深对能源电力行业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积极为学生培养国际视野,和法国图卢兹大学等建立了联合培养关系,推荐学生国外深造。成效:通过虚拟仿真平台进行实操培养增加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近三年共4人选择赴法国继续深造。

工程造价

培养目标: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力,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以及工程技术基本知识,熟悉能源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内容、原则及方法,具有向工程造价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政府部门、电力企业、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其它建设相关行业等从事建设项目投资管理、工程计价与控制、工程项目管理、建设监理、投资经济评估及施工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模式:教学团队立足新时期国家电力工程日趋复杂大型化对特色人才的新需求,依托科研和教学平台对电力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综合改革与实践,主要举措和成效:

(1)培养方案改革,升级专业知识结构体系。①培养方案经过多次改革完善,形成了具备电力特色的工程造价教学体系。目前培养方案有工程法规合同模块、电力工程基础知识模块、经济与管理基础知识模块、工程造价专业知识模块等内容,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电力工程技术的复合创新专业人才。②构建具有电力特色和前沿理论优势的教材体系。团队挖掘需求出版了:《工程项目管理》、《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项目采购与合同管理》、《输变电工程造价管理》、《电力建设工程BIM建模》、《绿色建筑管理》等,系列特色教材覆盖了电力工程管理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③更新传统教学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引入《BIM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2)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实践教学体系。①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不仅具有工程理论和工程计量分析能力,也具备工程实践及创新创业能力。集中开设了《工程测量实习》、《建设工程经济实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等15门实践课程。②构建了交互式工程建设过程可视化教学实操系统。在实践环节中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火电厂虚拟现实(VR)等前沿技术,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实操模拟环境。本科生在近三年的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2项; “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全国中高等院校BIM招投标网络竞赛荣获全国一等奖、北方赛区一等奖;河北省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获省部级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3)培养多元化人才,深化前沿教学。①选派骨干教师前往美国普渡大学、密歇根大学、塔夫斯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访问交流,不断学习和引进工程管理领域的前沿知识。②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牵手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等16家大型企业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并签订工程建设实践资源共享协议,研发了远程协同培养系统,将建设现场搬到教室,实现了电力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与行业新要求的有效契合。近3年出国深造及交流3人次;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十数篇。

培养特色:依托能源电力优势资源、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保定低碳发展研究院、国家级工程训练与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专业定位于打造中国最具影响的能源电力工程造价教育基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能源电力特色的“懂技术、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

2.就业及深造情况。

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在毕业生的保研率、考研率、毕业率和就业率等方面,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近四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近四年专业学生分类就业状况如下表所示。

近四年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年份

毕业生数

毕业率

获学位率

总毕业率

总获学位率

一次就业率

2018年

56

98%

98%

99.58%

99.58%

91.07%

2019年

62

100%

100%

99.72%

99.72%

91.94%

2020年

69

100%

100%

100%

100%

87.67%

2021年

116

100%

100%

100%

100%

88.79%

近四年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分类就业状况

年份

施工企业

设计企业

工管类其他企业

非工管类企业

政府事业单位

攻读研究生(国内外)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2018年

11

19.64%

3

5.36%

8

14.29%

2

3.57%

1

1.79%

26

46.43%

2019年

15

24.59%

0

0.00%

8

13.11%

3

4.92%

3

4.92%

26

41.54%

2020年

10

13.70%

5

6.85%

8

10.96%

3

4.11%

1

1.37%

35

50.69%

2021年

6

5.17%

1

0.86%

12

10.34%

4

3.45%

6

5.17%

62

53.4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可在IT行业、电力系统、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和国家各级管理部门从事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维护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就业单位包括阿里、京东、华为、百度、新浪、京东、国投发电集团、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招商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滴滴等。

工程造价2021届毕业生90人,境内升学人数45人,境外升学人数2人,深造率达52%。近两年毕业生平均深造率43.5%,并呈现增长趋势。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类具有本-硕-博-博士后流动站的直通渠道,近三年毕业生平均深造率均保持在1/3以上。

(三)工商管理专业类

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五个专业。学生入学第一学年不分专业,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导论课程。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分流,开始分专业培养,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专业,选择适合自身兴趣爱好以及职业规划的专业进行学习。

1.人才培养

会计学

会计专业始建于1983年,于198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培养的完整体系。会计学本科专业依托大学的电力背景特色,结合专业领域发展,培养具有相应专业理论基础、业务素质全面、会计核算实务能力扎实,具备从事会计专业理论研究,以及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会计、管理决策、审计工作以及纳税实务的专业人才。

专业课程体系:①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分析方法和工具类课程;②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学、高级会计学、税法、纳税会计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审计等专业方向的职业能力和素质;③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以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为依托,开设系列专业实践和模拟课程,缩短理论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距离,培养学生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借助完整的课程体系,培养既可以胜任传统的会计岗位,同时也能够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各类管理岗位工作的能力优秀专业人才。

财务管理

我校财务管理专业伴生于会计学专业的发展历程,于1998年独立招生,是我国首批招收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我校本专业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培养的完整体系。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依托大学的电力背景特色,结合专业领域发展,培养具有相应专业理论基础、理财实务能力扎实,具备从事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研究,以及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及会计工作的复合专业人才。

专业课程体系:①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分析方法和工具类课程;②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全面预算管理、证券投资学、纳税筹划、资本运营、企业内部控制等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财务管理相关专业方向的职业能力和素质;③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以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为依托,开设系列生产实践与专业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融资与投资决策能力、财务可行性评价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财务预算与成本管理能力以及税务筹划能力等。借助完整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既可以胜任财务管理岗位,同时也能够胜任会计及相关管理岗位的工作能力。

(1)本专业人才培养原则。本专业人才培养原则包括:建立能满足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以系统、精要、简明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适应并推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在线精品幕课等领域积极努力,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服务。

(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财务管理专业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掌握经济管理、法律和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财务分析、财务风险与内控、成本与预算管理、资金筹集与管理、投资管理等财务管理工作的技能。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包括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在内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相关工作。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逻辑是着重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总体要求。

(3)培养模式。一是在知识的构建上。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类型与层次,决定了其所应具备的是综合知识,即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因此,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构建既要注意知识的广度,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二者都围绕一个目标即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即既要掌握财务会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业务操作的一般性知识,又要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甚至包括专业知识之外的基本的管理、法律、外语、计算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生涯持续发展,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向高层次专门人才发展的潜质。

二是在能力的培养上。与后续硕博阶段理论研究型人才主要要求研究能力不同,本科应用型人才更强调复合能力,既包括知识、技术、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又包括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革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型的创新能力是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这种能力既不是单纯的研究创新能力,也不是简单的职业技能,而是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以成熟的技术、专业规范为基础,形成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还包括其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与二次开发的革新创造能力。

三是在素质锻炼上。本科应用型人才要具有应用知识、技术、技能进行创业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和开拓精神等综合素质。这种素质包括较高的专业素质,又包括一定的非专业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财务管理类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进行财务管理、财务核算和管理咨询中,专业知识的运用、专业技能的发挥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自信心、心理、意志、品质、身体等非专业素养关系十分密切。

(4)培养特色。经过长期的建设,本专业形成了以下特色与优势:积极鼓励案例撰写以及积极推动实行“案例教学”。教学中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方法,鼓励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重视案例开发,探索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也不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事例,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编写的,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撰写的案例,多篇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以及获“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奖等。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熟悉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在企业从事岗位管理、人员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资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等岗位工作的技术型、综合素质高、有良好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

培养模式和特色:采取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模式,重视理论教学,为学生深造奠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终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工商管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工商管理基本理论和技术经济方向专业知识,同时了解电力规划、建设、生产、运行的基本知识,掌握技术经济与评价、电力预测、电力市场、电价、电力造价、发电竞价方法、电力规划、能源互联网等理论知识的“电力-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工商管理专业聚焦双碳与新型电力系统,以“实践辅教学、教学带科研、科研促实践”产学研互动的教学改革模式,探索建立“理论课程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能力训练”的三维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学生双创实践能力、注重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引入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安排骨干教师研修学习,提高教师水平;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围绕学生特点与学科特征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良好科研环境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与企业合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深化国际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特色人才,响应国家“双碳”目标。

培养特色:根据国家“双碳”发展战略,工商管理专业依托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会计学等特色专业,加快特色优势专业的创新融合与内涵建设;紧跟国家能源政策变化,依托国家重点新能源实验室、能源互联网学院实验室,围绕综合能源系统、源网荷储一体化仿真、碳管理、碳金融等新领域,积极培育一批突出电力与工商管理高效融合的特色战略性新兴研究领域等相关专业,力争催生1个自设交叉学科博士点。

市场营销

培养目标:市场营销专业主要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管理学、经济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背景,掌握电力市场营销、电力市场交易和综合能源管理等理论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建模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与工具分析解决复杂管理问题,为电力行业和竞争性电力市场的提供数字化营销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与特色:

(1)构建了电力-营销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围绕国家能源革命和电力体制改革需要,本专业开设了电力市场、电力交易、电力营销等课程,打造了电力市场交易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管理学原理为代表的省级一流课程。

(2)打造了电力营销优秀教学团队。本专业拥有电力市场预测、综合能源服务等领域较强的两个省级教学团队,形成以教学名师为引领、以电力知名教授为支撑、以青年教授以为主的教学团队。

(3)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实践教学平台。以国家级虚拟仿真平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电力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为依托,打造了以“国家-省级-企业”多方力量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

2.就业及深造情况。

会计学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毕业生去向主要分布在:电力系统、金融类、以及其他类企业;会计及相关事务所以及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近年来毕业生考研比例逐年增加,在知名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深造的人数不断增加,比如本校以及北大、人大、纽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

财务管理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毕业生去向主要分布在:电力系统(例如国家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中国三峡集团、国家开发投资集团等)、金融类、以及其他类企业以及政府与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深造。近年来毕业生考研比例逐年增加,其中主要在本校以及清华、北大、人大、纽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深造。

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很好,就业满意率高,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深造率分别达到65.38%、32.14%、35.29%,其中2019年深造率为学校第一名。

工商管理专业鼓励学生深造,就业岗位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较高,对口的研究生专业为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近三年,工商管理专业国内外升学率整体水平较高,最高达41.07%,出国率最高达21.15%。毕业生成功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高校,留学目的地遍布10余个国家(地区),被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多所名校录取,为工商管理专业多元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拓宽了路径。

就业去向:在能源电力行业相关企业就业的本科生占比约为42%,其中,80%以上的就业去向为电网公司、发电企业和能源集团的技术经济研究院、规划营销、交易等部门,或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等建设单位的规划、造价、营销等部门。在其他行业企业就业的学生占比约为19%,包括政府、电信、银行、海关和其他制造企业等。随着当前新一轮电力市场改革和能源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未来十年配售电公司和能源互联网企业具有巨大的人才需求。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良好的电力系统背景与技术经济、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能够胜任能源互联网、配电规划、报价预测、营销服务等工作。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工商管理专业已经发展为多层次、多方向、具有电力特色的华北电力大学支柱专业。毕业生所在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评价很高,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职业道德好,敬业精神较高,专业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很快适应工作,许多毕业生都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较好的成就,成为了董事长、人力资源总监、项目经理等企业管理者。

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实践平台的促进,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拥有较高的就业率和国内外深造率。近三年来,深造率最高达到了53%,就业率最高可达92%,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四)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类

我院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自2018级本科生以创新实验班形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学生入学第一年不分专业,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第二学期末在全院各专业类范围内择优选拔,组成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方向)创新实验班进行针对性培养,自2021年开始招收培养供应链管理专业。

1.人才培养

供应链管理

本专业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是我校能源电力双一流学科支撑专业。我校本专业源于1984年成立的物资管理专业(1984-1998)和物流管理专业(2010-至今)。2020年经教育部备案批准,在物流管理基础上设立供应链管理专业,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和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和物流供应链基础理论,熟练运用大数据建模解决企业供应链和物流管理问题,掌握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运作管理等实务运作能力的管理人才。本专业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供应链管理、物流工程、运作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采购与合同管理、仓储运输和配送管理、库存与成本管理、物流系统仿真与应用、数学建模与Matlab应用、Python大数据分析等方面课程。

我校与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等企业建立了深入的合作,组建了“供应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和燃料大数据中心,突出产学研融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人才培养上重视国际化合作,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留学交流项目,近年来学生毕业后赴伦敦国王大学、伯明翰大学以及早稻田大学和南丹麦大学等名校继续深造。

2.就业及深造情况。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发展方向。社会对物流与供应链类人才需求极大。我校专业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广,能够在电力企业及其他大中型能源企业、大型现代制造企业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部门、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以及等物流服务企业从事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相关工作。近三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近三年平均深造率超过50%。


四、联系方式

1.学院网站链接:http://business.ncepu.edu.cn/

2.学院联系电话:010-61773311、61773306、6177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