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1530-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jpg

华北电力大学2025年招生访谈系列宣讲——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一、学院招生专业方向及招生地点一览表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备注

招生地点

北京

保定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自动化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

测控技术与仪器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

机器人工程

新工科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

软件工程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

网络空间安全


智能科学与技术

新工科专业


人工智能

新工科专业


智能感知工程




二、学院风采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由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控制学科与具有40余年办学历史的计算机学科交叉融合组建而成,在华北电力大学“双一流”建设中具有核心支撑地位。在国家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大潮中,在大力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战略的背景下,学院各学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2018年9月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2019年11月,依托学院成立了华北电力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目前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博士点,自设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博士/硕士点;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相应方向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设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器人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智能感知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和人工智能9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拥有“自动化”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电子信息教育”省部级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网络空间安全”省部级品牌特色专业。

学院在校本科生3400余人,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1500余人,教职工300余人。在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河北省教学名师等。多年来,学院始终以服务能源电力为己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面对新能源电力发展对先进信息化理论、技术与装备和专业化人才队伍的迫切需求,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开展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德才兼备的电力信息化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

学院建有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发电过程测控新技术实验平台、工业过程测控新技术与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电力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燃烧及先进检测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智能化分布式能源系统“111”引智基地等科研平台与科研团队;与国家能源集团共建“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近年来,学院作为主持单位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经费总额超过3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各类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


三、专业特色

(一)自动化专业

专业特色: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拥有院士领衔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几门专业主干课程分别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或省部级精品课。本专业2008年全国首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2年起,自动化专业在校内进行“卓越计划”试点。

培养目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电力相关行业技术进步需求,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在发电过程自动化系统、工业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计算机控制系统等工程技术领域,培养从事控制装置与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维、管理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主干课程: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双语)、发电过程建模与辨识、数字信号处理基础、微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过程参数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清洁能源发电控制系统、顺序控制。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继续深造(包括出国深造),其他主要在电力行业就业,也可在航空航天、电子与信息技术(IT)、冶金、化工、核工、机械、船舶等行业的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过程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内从事系统分析、设计、开发、运维、管理及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二)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能源电力行业为背景,由传感检测与计量检定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仪器仪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构成专业知识能力体系,注重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突出电力特色内容教学。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拥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德国洪堡学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省部级教学名师,开设了以省部级精品课程《过程参数检测及仪表》为代表的多门特色专业课程,2021年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平台,整体实力处于国际前沿。

培养目标: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且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仪器仪表学、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传感器原理、计算机软硬件设计、检测信号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能源电力过程相关的传感检测、仪表计量与先进控制等前沿技术,具备跟踪本专业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可在能源电力生产、科研及其它相关领域从事参数自动检测,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发电与电力参量计量测试,各类智能化仪表和自动装置设计研发等方面工作的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卓越测控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过程控制、顺序控制、微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过程参数检测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基础、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计量测试技术、控制装置与系统、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及测控技术。

就业方向:本专业具有电力行业特色,同时又是电工电子学、仪器科学、控制科学与人工智能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学生就业面广。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电网系统、大型火电厂、核电厂、水电厂、新能源场站、计量检定质量监督院所就业,也可在机械、船舶、化工、航空航天、计算机、电子集成电路等行业部门从事相关工作,还可从事相关的教育、培训及管理工作。近年来,本专业始终保持较高的深造率,并有一定比例学生申请到国外名校继续深造。

(三)机器人工程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面向新一代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需求,重点聚焦电力行业,通过自动化、计算机、机械等学科知识交叉与融合,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专业实验室条件完备,内容丰富,涵盖自动化生产线、机械臂、各种检测及控制设备等,可支撑教学实验、科学实验、工程实践等。培养过程采用产学研协同和全程导师制,强化实践教学,支持学生自由探索,以项目驱动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在注重理论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的能力。

培养目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电力相关行业技术进步需求,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机器人科学基础、控制理论与系统、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思维、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和创新意识,能在机器人工程领域特别是电力机器人应用方面从事研究、设计、开发、运行维护及管理工作,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主干课程:工程制图、电路分析、机械设计、模拟及数字电子技术、人工智能原理与方法、现代工程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机器人工程力学、机器人学、机器人驱动技术、机器人控制、机器人感知技术、机器视觉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从事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攻读机器人工程以及其相关交叉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

(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始建于1976年,是国内较早的计算机专业之一,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省部级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坚持计算机应用与本体研究并重,注重电力行业特色,紧密结合电力企业需求,注重实用性、前沿性、创新性研究,致力于提高电力行业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贡献力量、输送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优良的发展潜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未来变化,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多元化卓越人才;本专业学生应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能够从事计算机相关的科学研究、开发、应用与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编译技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管理工作,并可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

(五)软件工程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为导向,突出软件技术与行业应用的深度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专业依托学校在电力领域的优势资源,设立特色实验室,搭建实践创新平台。与国家电网、百度、华为等多家企业共建校企联合育人平台,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科技竞赛和校企合作项目,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软件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掌握软件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能够熟练应用先进的软件工具,具备智能算法设计、智能系统开发及应用的能力,能够有效解决能源电力行业及其他领域的实际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

主干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云计算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能源电力、互联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智能算法设计与优化、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技术支持与咨询等工作。同时,学生还可继续深造,攻读相关领域硕士研究生。

(六)网络空间安全专业

专业特色:网络空间是继陆、海、空、天之后人类活动的第五空间,网络空间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能源电力系统安全是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组成。本专业前身是信息安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拥有设备先进的教学实验条件,可支撑网络攻防、信息加密、漏洞扫描等安全核心实验。本专业以能源电力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为特色,依托信息安全博士点,取得了一系列办学及科研成果。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系统掌握网络空间安全理论基础、网络与系统安全、网络空间内容安全、电力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等专业知识和相关领域前沿,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系统开发能力,能够在国家重要部门、科研院所、能源电力企业等从事网络空间安全尖端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

主干课程: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网络空间安全概论、计算机网络、现代密码学、网络安全、网络攻击与防范、网络空间测绘、电力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数字内容安全。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管理工作,并可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

(七)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需求,系统涵盖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自动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同时结合我校能源电力等相关领域的优势,致力于促进新能源和新型电力系统等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本专业教师均获得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学位,具备扎实的科研与教学基础。本专业重视实践教学,拥有设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多种竞赛,并结合我校大电力特色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服务智能科技领域及电力行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现代科技发展需求,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工程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自动化及其交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系统的工程实践技术,能综合运用交叉知识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创造型科技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毕业生具有在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各领域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可以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工厂企业等单位从事智能系统分析与设计、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等工作。

主干课程:人工智能导论、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机器学习、脑与认知科学基础、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控制原理与应用、机器人学、数据分析与程序设计、深度学习、云计算技术及应用、智能电网导论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具有在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各领域继续深造和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可以在民用或军用各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从事智能系统分析与设计、大数据与云计算、机器人等相关领域行业工程技术解决方案设计、研发、管理、教育相关工作。

(八)人工智能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需求设立,系统传授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自动化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结合我校能源电力领域的学科优势,致力于促进智能电网、智能发电、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本专业教师均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石溪大学、法国中央理工等海内外知名高校深造,获得博士学位或博士后出站,理论基础扎实、科研功底深厚。教研室配备了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保障,带领学生取得了80余项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2023年指导学生荣获第18届“挑战杯”竞赛“揭榜挂帅”全国特等奖,取得学校历史性突破。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坚实的人工智能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掌握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分析设计方法、具有智能技术应用开发能力,并能综合运用以进行智能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具有良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以及国际化视野。

主干课程:人工智能数学基础、脑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安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信息处理、智能优化算法、数据分析与程序设计。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具有在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各领域以及IT相关行业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可以在民用或军用各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公司企业等单位从事人工智能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等工作,尤其是从事大规模智能信息系统、智慧能源系统的研发工作,并具有继续深造学习的能力。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依托华北电力大学在电力系统领域的深厚基础,融合仪器科学、控制科学、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优势,突出“智能感知+能源电力”交叉融合特色,打通“感知-决策-控制-应用”智能化全链条,强调智能传感器、嵌入式系统、智能材料、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的系统集成能力,注重实践教学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打造面向“双碳”战略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的“人工智能+X”复合型工学专业。本专业配套完备的实验平台(如风电状态监测、机器人感知、视觉系统等)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教学与科研环境,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支撑智能制造和智慧能源发展。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 致力于培养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智能电力系统建设需求,具备坚实工程基础、系统感知技术能力与交叉创新思维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工程伦理素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毕业生将掌握智能感知系统的设计开发、状态识别、系统集成与运行维护等能力,能够在能源电力、智能制造、环保等领域从事与智能感知工程相关的研究、设计、制造、测试及项目管理等工作。

主干课程: 智能传感器技术、智能感知系统设计、人工智能基础、光学感知技术、智能材料、智能传感网络、电磁测量技术、自动控制元件、嵌入式系统与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基础、计算机视觉、智能故障诊断与应用。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跨领域适应能力广泛就业于能源电力以及智能制造与装备、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在科研院所、企业事业单位等从事状态感知与智能运维、技术研发与创新、系统设计集成与管理等工作,亦可继续攻读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


 四、联系方式

1. 学院网站链接

https://cce.ncepu.edu.cn/

2. 学院联系电话

010-61772568

3. 学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ncepu薪火控计